祝晓峰:山水秀中的当代设计“观”

12-21发表
浙江 杭州

 

 

祝晓峰:山水秀中的当代设计“观”

 

  个人简介:

 

  祝晓峰,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深圳大学建筑学学士。2004年在上海创办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建筑来源于人对自然和生活最基本的感知。21世纪的建筑不仅要响应人的需求,更要积极担当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山水秀通过思想的进步和实践的积累,使建筑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活体验,成为物质和精神的共同载体。

 

  山水秀的建筑作品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参加的主要展览有:2006年荷兰建筑学研究院(NAI)中国当代建筑展,2007年和2009年深圳双年展,2008年伦敦维多利亚/阿尔波特博物馆(V&A)创意中国展、法国建筑与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当代建筑展、比利时建筑文化研究中心(CIVA)建筑乌托邦展、2008年~2010年东京建筑新潮流展、2009年北京不自然展、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近期作品包括: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东来书店、连岛大沙湾海滨浴场、胜利街居委会、金陶村活动室、青松外苑、万科假日风景社区中心、晨兴广场写字楼、新虹桥快捷假日酒店、上海包玉刚中学、嘉定大裕艺术村等。

 

  当代建筑设计俨然成为国人明确民族热情的又一机会,观景的爱好如今有了新去处。但探索建筑本土化的尝试并不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其严肃性也并不会在媒体的簇拥和热捧中被消解。如同上世纪中叶的上海电影已经运用象征意象一样,中国的建筑本土化早在上世纪40年代已有创新,也有身份的转换和视角的挪移或者研究的变化。

 

  有今有古,有山有水

 

  中国画和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一样,都注重移步易景间的美学体验,也体现了建筑营建中避让咬合的谋划思路。中国画不同于欧洲伴随科学和科技发展的绘画历史,而是关注绘画中反映出的主观意识里的空间美感,以多视点组织山水图景,影响卷轴画的传统。散点构图正是“观”的切入点。“我幼年喜画山水画,中国画中‘观’的概念可能正是我的乐趣所在。‘观’首先要视野广阔,将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关照到。和客观世界保持一点距离,以这样一种心态将建筑、自然和社会放在同等的环境中去观看,我相信这种观念和山水画创作之间有一定一致性,也是对建筑与人、自然、社会之间发生关系的写照。”祝晓峰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山水秀,其意正在于此。“任何建筑设计都须落实在体验和建造中,而体验过程本身的一个个片段可以被抽离出来,这种片段的重叠可以被看做具体的经历。我的设计本身即是将具体的体验组织、串联起来,其方法和思路也类似于山水画的构思。”

 

  祝晓峰的“观”,不局限于在创作中寻找符号性的思维节点以组织创作,也兼而在当下提倡一种大视野的全局精神,并可看做对文化相对性的内在心理判断。“不管是自然场景还是社会场景,人们在其中的经历和点滴记忆,只有:“观”这种观念能够实现其抽象化——建筑师好像在宇宙看地球上发生的事情,能够看透建筑内部的变化。也许建筑师不能确认停留者在建筑中做什么,但可以揣摩他的行走路径,这就是一种设计。”微观上,祝晓峰感兴趣于园林中具体的移步易景之态,更具抽象意义的对建筑布局和建构的“观”贴合了他的专业背景,并也延伸为一种设计方法。“在对别人的体验想象中将路径按照我的角度组织在一起,再具体设计每一个局部。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可能我对这种方法比较敏感。”

 

 

 

  由传统中来,自然要回到传统中去。

 

  祝晓峰遇到了难题,在深圳大学完成本科学业,而后在哈佛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的设计师,坦诚自己对传统了解太少。“我曾经对上世纪中叶的中国建筑师了解不够,虽然以前就知道他们的作品,这种学习也早就开始了,但现在是真正意义上在补课。我猜测可能对于多数年轻建筑师而言,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话,也会有兴趣。”今天的建筑师不再需要像梁思成一辈学者那样走入深山测绘循迹,但是历史的断裂也让他的创作常常在对文化内涵的推敲间捉襟见肘。他追寻的正是一些在上世纪中叶开始本土化创作的先辈。“日本建筑史中,筱原一男等一代建筑师传承和突破自己的现代性,也能够影响世界现代建筑。建筑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可以让人感觉到这些建筑师的幸福感,中国建筑界缺少这种集体性更迭的阶段和承上启下的传统,只能依赖个体行动捡起历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之前在媒体中,一些建筑师质疑继承传统这条路一直走不通,贝聿铭先生尝试的方向没有说服力,在本质上没有将传统带入到现代性的范畴里,在结构和体系上缺少与历史之间的延续感。”——直到他发现了陈其宽和王大闳两位先生。陈其宽,1921年生于北京,早年留学美国,在上世纪中叶赴中国台湾任教,是国际知名艺术家和建筑师。他在书画领域早有造诣,其在中国台湾设计的东海校园让祝晓峰找到未曾被关注的历史线索。“陈其宽的设计体现出一种发自传统本身的现代性,有传承,有突破。”

 

  “第一次通过梁井宇的微博看到东海大学校园里面建筑和庭院的图片,是非常让人振奋的一件事。通过一组建筑物特别完整地把体系说出来,这证明继承传统的道路可以有人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所谓的中西命题。这个作品体现出的气质,用了很多基本的语言,本身是非常地域性的,无需理解为结合或延续,而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联系寻常脑海中的历史碎片,“幼年受到的传统记忆与建筑语言的逻辑性之间的运用,以及对场地本质的理解,融为一体。”思维在浑厚的轰鸣中并不会交错争执,它会丰富而重生。

 

  “我早几年买过王大闳的书,虽然他和陈其宽风格不同,但是道路一样可以看出后来受到政治影响比较多,逐渐有一种比较超然的态度,有一点放弃的味道,慢慢消殒。”感慨之,“这些事情如果延续下去,陈其宽先生带出自己的徒弟,徒弟又带出徒弟,对后辈有更多参照性,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将远远比现实丰富、积极得多。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前辈和我们这一代可能在10年~20年前的思想认识就能达到现在的水准,在这10年间早就可以做出更多有水准的作品。”

 

  装在套子里的地域建筑

 

  全球化的过程中,当有人开始愤慨于地域建筑是一个阴谋时,地域性特征正在变为人们对历史的一种善意修辞,建筑师伸向乡村的触角成为他们在社会中增加话语权的方式。历史不会重来,但古籍留下时间。《考工记》中写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段话与祝晓峰当下的观点不谋而合,“我希望我的作品是有立场的,不管是在都市环境,还是村落中,当传承具体到建筑本身的时候,我的兴趣通过实验慢慢接近一种空间结构和物质材料本身能够融在一起的状态,以对材料和空间的组织形成一种新的秩序。可能在传统秩序上生成新秩序,完成这种秩序的寻找,最终归结到人的体验上。”

 

  建筑以本体出现时,希望创造新秩序并不是某一个人的特例,只是有的人将其作为方法,有的人把它看做目标。“当代有许多优秀的建筑师也在试图通过结构、材料、空间,甚至社会能量去创造新秩序,以突破现代主义已经形成的桎梏,当然,这从本源上来看,还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我在思考,能不能超越这些?现代主义用不着回应,秩序本身是一种永恒性的存在,就像明代的家具已经是宇宙中一个完美的物件,它就是现代性,它就是结构,它就是材料。”

 

  祝晓峰愿意为他的山水观寻找一个不会被吞噬的记忆平台,“建筑存在结构原型,其空间体系具有永恒性。材料性、空间性和物质性整合度的高低决定了空间与气氛间的空间尺度、材质和结构融汇的水准,但这并不具有唯一性,用另一种尺度和材料可能达到另一种效果。空间通过材料完成,不管是白墙、玻璃还是钢架,在现代建造中就会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携带当下的特征,但是空间形成的气质和水准是能够穿透到另一个时代去的。这种结构是有永恒性的,对人和环境的关联能够产生教化般的影响力。”

 

  这种建筑观念的形成,也有一部分来自他在哈佛大学建筑学院念书时的导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两位建筑大师真正为大部分国人熟知的是其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鸟巢”设计。这座据称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向的建筑,与其在世界各地的作品一样,传达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材料性的高度融合,“每到一处开展设计,他们都会寻找能够打动自己的地域性文化,并将之转化成自己的元素,比如他们看待材料和结构的方式,比如他们与不同艺术家的合作等等。这是他们的工作方法,也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差异化和地域性为原则的建筑师总是受人欢迎的,但是地域建筑仅是文化想象?“从建筑本身来讲,他们的这种方式很早就已实现对材料、技术和空间的灵活运用,但他们最终追求的是别的,在世界各地做到什么程度难以把握。而从文化角度看,这实际上是全球化的变种,看上去都不一样,其实都来自一个系统,即一组个体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的复制和蔓延。”

 

  沉潜8年中国设计市场,在追求建筑的永恒性中,祝晓峰的山水秀逐渐有了方向。“我从业8年有余,在这8年开始的几年,思想认识依然不够,所以我希望通过实践总结提炼,在之后的几年是思想和实践之间的交替,我希望未来能达到一种状态,即思想领先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来验证。”

 

  “不管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如何变化,我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东南亚地区有许多建筑师早就理解到这一点,西亚建筑在现代化以后一直呈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日本通过传承和引进,生长出了新的影响世界的现代性。反之,欧洲近年的建筑有陷入形式主义泥潭的危险,只有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及其后继者延续着与当代社会积极互动的建筑学实验。而中国,则处于开始建立集体性贡献的阶段。

 

  2010年,祝晓峰在上海嘉定的乡村完成了一座用青砖木材建造的村民活动室,“这六边形的空间结构能够吸纳周围六方不同的风景。 我把它称作‘风景收集器’,这座具备原型结构的建筑在当地采用了村民最熟悉的材料和建造方法,因而化身为非常本土的建筑。但今后有机会时,我们会尝试将它放在其他地方,例如上海的浦江边或是纽约街头。而它的外表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免责声明:本文系酷家乐用户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不如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发布

帖子标签:

帮助中心

    图片标签

    x

    自定义标签

    标签历史:

    图片描述

    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不通过 更新描述 通 过 推 荐